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宋莉)“这是一块30微米的柔性玻璃,它非常薄,厚度只有A4纸的三分之一。”7月5日,在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活动现场,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研院集团”)工作人员刘爱丽手持一块卷起来的超薄柔性玻璃介绍道,它能连续弯折百万次而不损坏,主要应用于穿戴设备和折叠屏手机中。“按照1天折叠100次计算,可供折叠屏手机使用超过27年。”刘爱丽说。
惊叹于这组数据的同时,人们不禁好奇:玻璃,这个在传统印象中易碎的材料,怎么做到如此“柔韧”?
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解释说:“让刚性玻璃变柔性,是场全链条革命。”从玻璃结构设计、制造工艺优化到装备匹配升级,每个环节都面临创新挑战,“缺陷容忍度要提高10到20倍,平整度要求提升超10倍。每推进一微米,都困难重重。”
这条创新之路始于2018年。中研院集团成功量产0.12毫米“世界最薄触控玻璃”,实现了中国玻璃行业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2020年,历经“成千上万次”试验,他们在国内率先研发出30微米(0.03毫米)超薄柔性玻璃,弯折百万次而不破,并且实现了全链条国产化。
“这还不是我们的极限!”曹欣目光坚定。支撑这“薄如纸,韧如钢”研发成果的,有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生力军。“目前团队80%是35岁左右的青年。”80后曹欣笑称自己算“老”成员了。
多年来,这支研发团队在玻璃新材料领域不断发力,取得了一系列“黑科技”研发成果。展厅里,刘爱丽如数家珍:让深海探测器上浮的“空心玻璃微珠”、微弱光下也能发电的碲化镉玻璃、守护疫苗安全的中性硼硅玻璃管……多项成果打破国外垄断,推动玻璃新材料在新能源、半导体、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广泛应用。
2024年底,世界首片8.6代OLE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线,这一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国在OLED显示材料领域的引领地位。
“我们围绕新兴领域,还在不断开拓玻璃新材料的‘无人区’。”中研院集团企业负责人表示,通过创新链、工程链、产业链“三链融合”发展,中研院集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,每一项科技成果都支撑了中国玻璃产业细分领域一个行业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