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证网-中国最权威的证券财经资讯网站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见习记者 卢健)“梨树模式”在不断升级迭代,研究和推广“梨树模式”的科研人员也越来越年轻,这让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很是欣慰。7月17日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参加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时,来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(玉米)标准化生产基地,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大田,这里也是展示和推广“梨树模式”的标准地块。
王贵满在黑土地上耕耘了四十多年,是“梨树模式”的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。
“一两土、二两油”的黑土地被誉为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,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土壤资源,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。2007年,面对黑土地“变薄”“变瘦”“变硬”的现状,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第一块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。王贵满带着县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,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相关农机生产企业,历经近10年探索 ,形成了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,后来被定名为“梨树模式”。
“梨树模式”就是采用免耕播种、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的方法,减少对土壤的扰动,改善土壤结构,增加土地肥力和保水能力,实现了减化肥、省人工、保产量的效果。当有人来到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(玉米)标准化生产基地参观,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江敬安会不厌其烦地介绍“梨树模式”。
今年是江敬安参与推广“梨树模式”的第五个年头。每年,他都要在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待上四个月,与玉米和黑土地为伴。
为了能有效地推广,江敬安要到田间地头,与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或是农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,帮助他们更好的应用“梨树模式”。例如,指导农户掌握均匀垄距、无人机变量施肥、籽粒筛查、实地测产等技术。
如今,在梨树县的田间地头,能看到越来越多像江敬安这样的推广“梨树模式”的新生代。
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,王影回到家乡梨树县,入职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,成为参与研究和推广“梨树模式”的科研人员。
“玉米生长一出现问题就施肥、打药,缺乏保护土壤的意识。”王影说,这是她刚回家乡时经常看到的现象。起初,王影在推广“梨树模式”时并不顺利,通过下田指导、举办培训和示范活动,让农民看到实际的操作和效果后,保护性耕作才逐渐被大家认可。
黝黑的皮肤是中国农业大学梨树科技小院成员的“ 标配”。
当下,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,科技小院负责人沙野要带着小伙伴们到实验田里测土取样、诊断玉米生长、分析处理数据。在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。
沙野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的博士后。8年前,他来到梨树县,见证了“梨树模式”的发展。
目前,“梨树模式”已经形成以农民合作社为生产主体,集成金融、保险、粮贸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要素,把黑土地保护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机结合的“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”建设。
最近,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9名大一学生来到梨树县的玉米大田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看着学弟学妹们求知的眼神,江敬安给他们详细讲解了“梨树模式”的含义与发展。
作为全国产量大县,梨树县为世界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提供了“梨树模式”和中国方案。江敬安期待,有更多志同道合的高校学子加入到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队伍中,一起推广“梨树模式”。